上传作品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名家访谈>孙志江摄影小传 -----访全国“金路奖”百名摄影英才荣誉称号获得者

孙志江摄影小传 -----访全国“金路奖”百名摄影英才荣誉称号获得者

作者: 新时代摄影
发布时间: 2020-05-08
浏览量: 755

 他是一名民俗摄影爱好者。30多年来,孤独的跋涉在白山黑水之间,一直追寻着少数民族的足迹,把镜头对准他们的过去和现在,拍摄了大量已经和即将消失的镜头,用相机抢救性地拍摄记录着中国56个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等民俗事项。特别是黑龙江几个稀少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使之发扬光大而不被失传和遗忘

—访优秀民俗摄影师 孙志江

采访记者:田泽文

image.png









Q:您是怎么喜欢上摄影的?

A:我出生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10岁时,由于家境贫寒,上学交不起书费,就给开照相馆的姨夫“打杂”挣点书费钱,每当星期天、节假日,我就白天跟着姨夫走街串户去给乡亲们照相,晚上钻进暗房帮助姨夫配黑白药水、冲胶卷、洗照片,天长日久学会了一些照相、冲洗、扩片等技术,从此对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我以后从事摄影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4年我应征入伍来到了部队,被分配到侦察连当上了一名侦察兵。一次在进行利用望远镜测量方位,指示目标训练时,透过望远镜我惊奇地发现,远处,群山环绕,雾海蒙蒙,金灿灿的麦田在阳光的照耀下碧波荡漾,近处,战士们摸爬滚打龙腾虎跃的训练场面感人肺腑,多么好一的一幅幅田园牧歌的风光作品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真实写照呀!要是能把这些拍成照片记录下来该有多好啊?由此又钩起了我对摄影的欲望。

     那时部队每月只发6元钱津贴费,我还要给母亲寄回去2元钱,要靠自己攒钱买照相机是不现实的,恰巧当时部队第一次将布料军装改换成的确良军装时我没舍得穿,就用这套新的确良军装,从别人手中换了一台120海鸥相机,从此,这台相机伴随着我开始在摄影的天地里展翅飞翔---------

image.png


Q:您是如何理解摄影的?

A:因为摄影涵盖的范畴是整个摄影文化。不论风光、民俗,还是历史、人文……没有哪一种游玩能像摄影这么洒脱地将镜头对准如此丰富的画面,表达着摄影人身居其中的真切感受。而那种透过画面蕴含着时空蒙太奇般转换的历史与现实、虚幻与存在、抽象与具象所组成的意境,会让人产生无现联想和强烈震撼,从而产生摄影的艺术魅力。

    我常和影友们开玩笑地说:相机是我人生的“第二个伴侣”;摄影是我追寻的“梦中情人”;拍出的作品是我最爱的“私生子”;把照片变成作品让大家共赏之是我追求的“最终目标”。

image.png

image.png

Q:您难忘的摄影经历有那些?

A:在30多年的军旅摄影生涯中,相机伴随着我即经历过战争生与死的考验,也接受过抗洪救灾水与火的洗礼;曾作为战地军事记者参加过1979年中越自卫还击战、1987年大兴安岭扑火救灾、1998年全国抗洪救灾。先后任沈阳军区《前进报》社编辑、摄影记者,新华社《摄影世界》杂志黑龙江版编辑部主任,《黑龙江画报》社专题部主任,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创作展览中心主任,被多家报、刊聘为特约记者,签约摄影师。

image.png

image.png

Q:您觉得什么样的作品更能打动人

A: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摄影是文化的载体;摄影是跨国的语言;摄影是沟通的桥梁;摄影是真实的记录;摄影是瞬间的感悟,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想拍出“人人眼中有,各个镜中无的”佳作,就要拿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独;人独我特,人特我奇;人奇我佳,人佳我绝”等与众不同的摄影作品,用照片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才能产生视觉冲击力,与读者产生共鸣,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让人过目不忘。我把这些少数民族的奇闻趣事,分门别类撰写成不同题材的专题并配上图片,发给全国及国际摄影杂志、旅游杂志、科普杂志,先后在《美国国家地理》、《香港旅游》、《民族画报》、《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摄影》、《时尚旅游》、《中国摄影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了几百个图文专题。有的做封面发表, 曾数百次在国际、全国和全军摄影大奖赛中获奖或入选。

image.png

image.png

Q:您个人比较偏好怎样的摄影风格?

A:我认为,人(民俗)是世界永恒的拍摄主题。特别是民俗摄影,就是以生活为源泉,以感知为基础,以思想为灵魂,以情感为动力,以记录为手段,以相机为工具,采用纪实摄影的手段,客观地记录和再现民俗文化的渊源、发展、变异和现状,通过图象记录去挖掘民俗文化、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本质,艺术地把握历史和现在,抢救性记录中国文化遗产,弘扬祖国民族文化,传承人类文明,挖掘民俗遗失,增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促进不同文明的对话,使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遗产不被遗忘和失传。

      我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因为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只因为是有生命力的才是有挖掘拍摄和珍藏价值的;只有抢救性的记录中国文化遗产,才能给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影像遗产财富。


image.png

Q:您个人喜欢哪种创作方式?

A:我喜欢走出去,住下来,选定一个主题后,就要沉下去,深挖细抠,走马观花是拍不出好作品的。我在部队从事了30多年的摄影工作,有20多个春节、星期天和节假日都是在少数民族村寨度过的,曾创下了连续18个春节和少数民族一起过大年的记录。

      我从人烟稀少的天涯海角到莽莽的青藏高原;从黔东南的原始部落到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从黑龙江源头洛古河到三江汇合口抚远,一直追寻着56个民族的踪影,特别是黑龙江这几个稀少民族的足迹,把镜头对准他们的历史和现在,拍摄了几万张已经和即将消失的镜头。

     多少个日日夜夜,我和他们一起钻森林下江河;卧冰雪住“碉楼”;睡“撮罗子”乘“桦树皮船”;骑“驯鹿”穿“滑雪板”,同吃、同住、同捕鱼、同狩猎、同驯鹿,聆听着老人们讲述的那些古老的传说,迷人的神话,独具特色的民俗习俗和美丽动人的传说,这其中,即有对他们善良淳实、勤劳勇敢的敬佩之情,也有心惊肉跳,死里逃生的余悸之感;即经历过鄂伦春人的救命之恩,也遭遇过敖鲁古雅遇险;即经历过街津口路上蒙难,也承受过掉下悬崖摔断骨折之痛,可谓在“鬼门关”前走过多次。

image.png

Q:您认为对摄影来说哪些因素非常重要?

A:我在拍摄创作中感悟到有以下四个因素非常重要:一是要熟悉手中“武器”相机。我在带摄影创作团和教学中经常发现,很多摄影爱好者,虽然手里拿着几万元的高档的相机,却不会操作使用,把高档相机当做普通“傻瓜”相机使用,就连一些简单的基本操作方面的常识都不懂,“杀鸡用上宰牛刀”,太浪费,太可惜了!二是要提高文学艺术修养。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摄影爱好者是拍不出好作品的,平时要多研究一些美学书籍,多欣赏一些名家大师的摄影作品,揣摩其中的构图、用光、拍摄手法,取百家之长,补自家之短。三是要制定拍摄计划。每次外出搞摄影创作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除了带上相机,在拍摄计划等方面都要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名山大川,风土民情,可以去摄影的地方很多很多,如果你事先没有准备随心所欲,不知道什么季节到什么地方去?不知道什么地方能拍出好照片?不知道拍什么怎么拍?那是很难拍出好作品的。四是要把作品变成商品。我们很多摄影爱好者,外出搞摄影创作,花了很多钱,遭了很多罪,回来把作品往电脑里一存完事了,我们要想办法把作品变成商品,如:参加摄影比赛、给杂志投稿、为报纸配图等,即能出个“小名”,也能换点“稿费”,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image.png


Q:您喜欢上摄影之后收获是什么?

A:我是农村的穷孩子,是相机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自从我喜欢上摄影之后,我就是凭着这种“莫让一日空闲过”的挤劲;“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钻劲;“纵里寻她千百度”的勤劲;再加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韧劲,在摄影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艰难地探索者、攀登者,用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敲开了摄影艺术这座神秘殿堂的大门。我的处女作《苦练出精兵》的新闻摄影作品,终于在沈阳军区《前进报》刊登出来了,那时一个小战士能在军区一级报纸上发表照片在全军也是屈指可数的。谁知这一幅小小的新闻摄影图片,却如一石击水,在全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被破格提拔调到师宣传科当上了专职摄影干事,后又到沈阳军区《前进报社》任摄影记者。摄影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摄影让我从一名士兵当上了军官,摄影使我在部队成为了“名人”,摄影使我荣立过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也就是说,没有相机就很难改变我的人生,没有相机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相机也就没有我今天的侃侃而谈。

image.png

Q:您个人未来的摄影规划和拍摄方向是什么

A: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博大精深、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每个民族及支系都有自己传统的民俗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各民族、各地区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及节日、宗教、礼仪、婚丧等等,都是我们民俗摄影工作者取之不尽,拍之不完的创作源泉。由于我国汉族占主导地位,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一点点的被同化了、失传了、遗忘了,如果我们摄影人,不用手中的相机去抢救性记录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那将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所以,我计划用退休后的余生,继续拍完56个民族,出一本《56个民族56朵花》的精品民俗画册,搞一次大型民俗摄影展览。

image.png

作者简介

image.png

image.png


作者简